第1296章 擅权(2 / 2)

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1973 字 1个月前

“陛下,如今帝国实封世袭贵族和虚封终身贵族数量相当庞大,多达八千余。臣以为,现如今的议会上院议员资格评定制度不太适合,臣请求增设地方道一级贵族院。朝廷上院议员,则由每道中推选一些代表,这样朝廷上院议员数量控制在千人以内,比较合适。否则八千多上院议员,人太多,反而无法真正的议事了。”

大唐如今封爵确实有滥封之嫌,完全是因为现在的爵位,朝廷不一用给俸禄,二来也不能荫封子孙入仕,所以朝廷完全无后顾之忧啊。功臣很轻松能获得实封爵,甚至功高还可以转封儿子。

而多数高级官员,也能凭资历封一个虚封终身爵位,比如朝廷的宰相,若元爵都会直接虚封一个国公,朝廷的尚书,起码虚封个县侯,道一级的宣抚使、诸卫大将军,肯定虚封个县伯。

贵族现在确实不算稀罕,特别是在京城,那真是遍地都是。

张超家一个亲王一个郡王两个国公,一堆的郡公县公县侯。

这也是张超有意在引导,让朝廷觉得好像爵位惠而不费。

这是张超的一步伏棋,短时间是不会有太大影响,但后面却会影响很大。

“这个可以。”

承乾转头对马周道,“马院长,你和学士们帮朕拟一个道议会的章程出来。”

翰林院是备皇帝咨询,算是军师智囊。真正的施政是内阁,但马周他们给皇帝建议咨询。

两级议会到底怎么搞,肯定是由内阁这边提议,但最后采不采纳,或者承乾觉得是不是合适,这肯定也要先通过马周他们的建议,有更进一步的了解,才好做出最终决断,这也是翰林院的作用体现。

“元辅。”

承乾笑着对张超道,“内阁也已经开始运转,朕听说内阁现在诸相还没有一个明确分工?”

内阁诸相不兼他职,这是早当初就定下来的基本制度,但内阁做为宰相,要体现出职能权力,肯定是要通过分管诸部寺来体现的。

长孙无忌现在向皇帝上奏,说张超在内阁搞一言堂,专权独断,大权独揽。

承乾当然也不希望这种局面发生,他倚重张超,可也不想被张超架空。

“陛下,其实臣这几天一直在考虑这个内阁分工的事情,现在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。臣是主持内阁,总管中枢,此外人事、财政、监查、审计也由臣亲自提纲。次相房玄龄,则负责内阁常务工作,以及民生经济、税收财赋这块,此外也协助臣分管财税、监管审计这块。”

听到张超这样说,承乾心里松口气。

看来长孙无忌冤枉张超了,他并没有打算一直独揽内阁大权。

肯分工就是好事,这样内阁才是真正的内阁。

“其余七位群辅,臣的想法是一位群辅对应六部的一部,还有一位群辅则负责对口联络议会、翰林院、御史台、大理寺诸衙。”

“联络诸衙这个工作十分重要,臣打算交给上党郡王长孙无忌。褚遂良负责吏部、岑文本负责兵部、于志宁负责户部、杨师道负责刑部。杜淹负责礼部、戴胄负责工部。”

朝廷六部,事无不总。行政这块,基本上可以划归六部之内。因此说,一个辅相分管一部,也算是比较合理。

到是长孙无忌这里,不管六部,而是去联络议会、翰林等这些不归内阁的部门,这就不是分管而是联络。很明显,张超说长孙无忌如何功高,威望重,能力强,其实说到底,就是不给他实权。

而且六部中,权力最重的是吏、兵、户,一般称为上三部,张超安排的也是自己的铁杆褚遂良、岑文本、于志宁,连刑部这个负责司法的也都是安排了自己人杨师道。

原来汉京这边的杜淹和戴胄,也只管礼部和工部。

按正常的内阁分管制度,六部负责行政这块,每位尚书自然就是一部之首,主持六部内的日常事务工作。地方事务,上呈中央后,分交给六部。六部负责相对应的事务处置,处置后还要上报内阁复议。

而那位分管的辅相,首先处置,每个宰相都也有自己的一套属吏班子。初步处置之后,重要事务,还要拿到内阁会议上商议,要最终由张超这个首辅做出决定,然后贴黄,再上奏皇帝。

皇帝在翰林院的协助下,做出审阅结果。然后发到议院六科,由六科做出审议,通过,则发回六部,最终执行。

可以说,这其实也是一套很复杂的办事程序。

内阁的宰相们不仅是分管,他们也在内阁会议上集中商议决策,是负责决策与执行这两块。

皇帝和六科都有封驳审议之权。

宰相们都有决策之权,但因为内阁实行的是首辅贴黄制度,因此其实是个民主集中制。

张超跟他们玩了个文字游戏,宰相们最大的权力还是分管,长孙无忌如果负责外联,没有实际分管的六部衙门,那他的权力就大大减少了。

承乾本想把吏部交给长孙无忌分管,可见张超把外联说的这么重要,倒一时不好反驳,最后还是没能坚持己见。

“好,内阁分工,就按元辅的安排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