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节(2 / 2)

开封府小饭桌 鱼七彩 2599 字 2个月前

赵寒烟和白玉堂转路要回到正堂之前,赵寒烟仰头瞧见房顶上有三棵长高的草正随风摇曳,那边墙头也有几根。赵寒烟觉得有些有趣,笑了笑。随后在正堂的屋檐下,赵寒烟发现了一盆快要枯死的兰花。

等晏殊归来,赵寒烟开门见山,立刻就问晏殊,为何要参本包拯。

“你们倒是胆大,听了消息后,特意来质问我?”晏殊问。

“不敢回答?”赵寒烟反问。

晏殊笑,“有何不敢,我之所以参他,是因他早知庞太师无辜却隐瞒不说,属故意谋杀。或许这其中自有他的苦衷,但我不齿与这样的人为伍。”

“谁告诉你的这件事?”赵寒烟再问,“柳如才?”

……

天渐晚,从外头归来,本欲在展昭的帮助下,用梯子爬墙回府的包拯,被看守开封府的刑部官兵捉个正着。

“包大人竟敢公然违抗圣旨,便只这一条,就是死罪。”

是夜,开封府公堂内,赵祯亲临,三公和五部尚书陪同而至。

齐声威武之后,开堂!

第125章

包拯被两名侍卫要押入公堂之内, 虽无往日官袍加身,但步伐不疾不徐, 面色威严,不减往日的浩然正气。

赵祯正把玩研究了会儿惊堂木,见包拯前来,立刻尝试拍了惊堂木。用劲儿十足, 一声响彻公堂,让所有人毫无防备地心头一震。

包拯下跪,给赵祯行礼。

赵祯侧目看包拯:“包拯啊, 这两天参你的奏折叠起来快有三尺多高了。朕信你清正廉明,一直压下来帮你说话,而今你竟私自出府, 还被抓个正着。今天朕是没办法为你求情了,在场的诸位大臣要跟你算总账。”

“臣不懂,臣何罪之有?”包拯恭敬反问。

“你诬陷害死庞太师,驭下不严, 令许厨娘当场死于开封府门前, 令京城百姓议论纷纷,把开封府甚至整个朝廷当成笑话一般看。再有, 你包家子弟仗你之名为非作歹, 你半点责任都没有?”兵部侍郎路柳如才率先站出来叱问。

晏殊望一眼包拯,冷笑道:“错不止这些, 明知庞太师在本案里无辜, 却不为其辩解, 顺水推舟令其受死,此不作为便是大罪。”

包拯皱眉看晏殊:“我如何早就知情庞太师无辜?我和大家一样,皆是陈州消息来时,才知庞太师为无辜。”

“你胡说!”晏殊眯眼看着包拯,简直不敢相信对方在这种时候了,还在他面前装糊涂,而且还装得如此像。

晏殊拱手,欲对赵祯说话,去见赵祯正眼神飘忽地往公堂周围看。

其余附议的几位尚书和太傅等人,这时候也都发现皇帝有点走神。

“开封府其余人等呢?什么公孙策、展昭、王朝等人,所有跟随包拯办理此案负责过调查的人员,一并都带上来。朕今天也要在这开封府利落公正地审一桩大案,让有些人死得明明白白。”赵祯说罢,狠厉地看一眼包拯。

宋庭空等几位大臣都齐声应和,称赞赵祯英明神武。

随后史判官、公孙策、展昭、王朝、马汉、张龙、赵虎等人被带了进来。赵寒烟和白玉堂稍晚些,随后也被带了进来,二人就跪在最后头。

于是公堂之内,以包拯为首的开封府众人都跪齐了。

赵祯一眼看见队伍后头的赵寒烟,瞧她低头跪着,也不看自己。赵祯有点不舒服,就喝茶缓解。

“还请晏大人明示指责包某的证据。”包拯不服被冤,随即看向晏殊方向。

晏殊坦率回看一眼包拯,看向兵部侍郎柳如才。

柳如才对晏殊点了下头,对赵祯下跪请罪道:“下官有罪,下官承认,下官曾经确实受过太师的恩惠,而一直对他心存感恩。这次太师受冤,下官实在不服这口气,下官就擅自找了开封府的史判官质问真相,史判官不经吓,很快就坦白招供,告知我包大人其实在处死庞太师之前,其实早就已经知晓太师受冤。”

柳如才接着解释,包拯查案谨慎,曾经让史判官派人核查曲荣发和庞太师的来往情况,当时从曲荣发一位家仆口中得知,曲荣发曾与某位江湖人士密谈,提过忘忧阁和陈州。史判官怀疑此事极可能是有人诬陷庞太师,立刻禀告给了包拯。但包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,一面应承此事他来处理,一面责命史判官保密。结果史判官却等来了庞太师被判斩首。

“那你事后有没有质问过你家大人,是否把此事上报?”宋庭空质问史判官。

史判官:“问过,大人秘密对我说,此事是、是……”

“痛快答话!”宋庭空呵斥道。

史判官哆嗦害怕地表示,怕如实回答会死。赵祯赦免他无罪,让他快些说清楚。

“包大人暗示下官说这是圣上授意,顺水推舟把人杀了就是,等人死之后新出现的案情再另说。”史判官道。

此言一出,气氛凝结,在场的众人都沉默了,大气不敢出,更不敢去看赵祯。

唯独赵寒烟抬头,看了赵祯一眼。

赵祯怒极反笑了,立刻盯着包拯质问:“朕何曾和你说过这样的话?”

这招用得好,当面揭皇帝的短。

这话赵祯如果真的说过,当着这么多人的场合,那身为皇帝的他为了保住颜面也得当众否认。如果没说过,包拯知情不报,那就会更加惹来赵祯的怒火。

总归不管赵祯说没说过这话,包拯都会被强按在案板之上,成了皇帝为保护自己的尊严而不得不牺牲掉的羔羊。

这局设得真妙了。

“史判官,你休要乱语喷人,我何曾对你说过这样的话!”包拯气恼地指责史判官诬陷。

史判官忙缩脖子躲着包拯,“大人,您确实吩咐下官的查这事儿,还责令吩咐办事的两名属下封口。圣上,下官所言句句属实,不信可以召那两名衙差来证实下官所言。还有曲荣发家的家仆,也可以证实。”

三名人证可以佐证,史判官又是包拯一向在开封府仰仗的人物,听起来这事儿就是坐实了,更可况现在皇帝本该就在气恼包拯隐瞒或紧张于自己丢失颜面,在这种情况下,只怕不管包拯怎么分辩也只是‘分辩’了,没人会信,最重要的还是皇帝不信且不愿意继续护他了。

“庞太师在外是有些不好的风评,但为官者,为穷人谋福,便会得罪富人。总归是帮了这边,便引了另一边的不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