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一十八章受降仪式(1 / 2)

放课后,嘻嘻哈哈的小孩子们背着书包,纷纷来到这个跟他们同龄孩子的面前,欢呼雀跃地纷纷掏出几文钱,购买好吃的豆干。

当听到几个孩童一边品尝豆干,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先生留的作业太难,自己难以答出时,售卖豆干的孩童嘴角上勾,露出一丝轻松的微笑,“这样,你若多买我豆干,我帮你做作业,可好?”

于是当日带去的豆干被孩童们抢购一空。

而洪承畴也为这些孩童们,做出了十多个对子,这便是村学先生给他们留下的作业。

次日上午,村学的那间茅屋里,传来了先生愤怒的咆哮声,和啪啪的打手板声音,以及童子哭泣讨饶的声音。

售卖豆干的十岁孩童,心中忐忑不安,两股战战,几欲先走。

片刻之后,房间里郎朗的读书声重新响了起来,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从里面走出,来到豆干摊前。

“那些对联,是你帮他们做的?”声音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严厉和愤怒。

“嗯。”孩童的声音,低的犹如蚊子一般。

“你为什么要帮他们对对子?”

“为了多卖一些豆干。”

“你家里很穷么?”

沉默了半晌后,十岁的孩童点了点头,低头说道:“我想卖豆干,赚点钱,养活母亲,攒够我上学的学费。”

这次沉默的人变成了先生。

良久。

“你为什么想上学?”

“出人头地,光耀门楣,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!”少年慢慢变得不再畏缩,抬起头勇敢地迎上了先生的目光。

默默地看了眼前的孩童半晌,先生终于转身背手离去,留下轻飘飘的一句话语,“明日来我学馆上学吧,不收你的束脩。”

天知道,这么轻飘飘的一句话,在当时十岁孩童小小的心里,却是多么巨大的恩赐!

流着幸福的眼泪,洪承畴将这则好消息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,母子二人,再度抱头痛哭不止。

在村学就学的这几年,洪承畴如同海绵一般,贪婪地从先生这里吸取着一切的知识养分,家贫买不起书,便从先生那里借,《史记》,《资治通鉴》,《三国志》,《孙子兵法》等等,一一被他认真研读,揣摩领会。

在他的刻苦攻读下,学业一日千里,以至于他的先生,公认的才子洪启胤曾为他批下‘家驹千里,国石万钧’的评语。

金鳞岂是池中物,一遇风云便化龙!

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以及他自己的努力下,万历四十三年,二十三岁的洪承畴首次参加乡试,牛刀小试便中了举人,此后他一路连捷登科,于次年会试中再得进士出身,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宦海生涯。

中举回乡之后,他第一个去的地方,便是先生的家中拜谢,表示师恩不敢或忘,随即归家之后,他与母亲再度激动地相拥而泣,只不过这一次,流下的是欢喜的泪水。

抱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,洪承畴从文官做起,最终走上剿匪之路,以文臣身份领兵,凭借他的才能和战绩,一步步地走到了他仕途的最高点。

然而这一切,在松山城中,戛然而止,昔日的滔天权势,荣华富贵,在一夜之间,便已化为泡影。

前面的清廷文官微微侧身,用只有两人听得见的声音低声道:“准备一下,大汗稍后会亲自将官服交到你二人手中。”

终于,要削发易服改换门庭。

终于,要走到这一步了么?

洪承畴怔怔地望着前面举着文书嘴里念念有词的清廷官员,不由得出了神,他的思绪,突然又回到了数年前。

西北的那个夏日夜晚。

“德,变化万千,存乎一心,老夫且问你,你可知道‘赵氏孤儿’?”

对面的少年,年轻儒雅,微微笑着,看着他,洪承畴仿佛依稀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。

“大人才高似海,小子岂敢妄自臧否,不过小子以为,我辈做事,凡事谨守本心即可,又何必在意世人之毁谤?”

“大人,勿忘初心,方得始终啊。”

勿忘初心?方得始终?

清廷文官的声音似是从很远的地方,传了过来。

“传明国蓟辽总督洪承畴,宁远副将祖大乐晋见……”

终于,到时候了么?

正阳门外。

祭坛上香烛熊熊燃烧,清香燃起,崇祯皇帝亲自拿着祭文,眼含泪水,鼻子酸酸地开始诵读。

“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,皇帝遣官致祭于故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右都御史、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日: